《农民日报》关注武汉蔡甸区建成莲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1-09-28 12:12   农民日报  

培育优良品种 提升种植效益——看科研育种如何支撑湖北武汉蔡甸区建成莲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周小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特优区藕农操作采藕机采挖莲藕。 资料图

编者按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条,科研育种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正是在科研团队数十年收集种质资源、取得种藕繁殖技术突破、培育系列新品种的基础上,提升莲藕种植效益,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市)级莲藕生产和销售基地,建成中国特色优势农产品(莲藕)优势区。

用挖藕机带压喷水冲掉淤泥,然后弯下腰从水里将藕节轻轻提起。金秋时节,丰收的莲藕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藕田里被一批批采挖出来,经清洗、包装后,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有上千年种植历史,被誉为“莲花水乡”,莲藕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近15万吨的蔡甸区,是全国最大的县(市)级莲藕生产和销售基地,并于近年推出罐装藕汤、腌渍藕、藕带等莲藕系列加工产品,被认定为中国特色优势农产品(莲藕)优势区。

目前,全区专业化从事莲藕生产与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达59家,从事莲藕种植的农民超过万人。而在特优区建设、产业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形成订单合作、利润返还“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背后,是莲藕育种科研人员40年艰苦努力,取得一次次技术突破的强大支撑。

一条“收藏路”

决定了产业的兴衰成败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推动力量。在莲藕产业发展和特优区的建设中,蔡甸区一直与武汉大学、武汉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市级蔬菜科技专家大院,开展了长期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

其实,上世纪70年代末期,武汉市农科院就以莲藕为主开始了水生蔬菜的科研工作。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是农业育种的基础,一份资源就有可能决定一个产业的兴衰成败。”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柯卫东说,研究开始时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问题就是种质资源的缺乏,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很多传统的品种和一些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如果我们不再收集保存的话,可能若干年以后,一些宝贵的材料就没有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室就承担起收集和保护品种和资源的任务。而这条“收藏之路”,一开始就注定了路途艰辛。“当时大家对资源的分布都不是很了解,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料,也没有相关经验。”研究室副主任黄新芳说,最初的收集有很大的盲目性,再加上交通状况差,经常要徒步在山林中行走几个小时进行搜寻。

而且,水生蔬菜的生物学和生态习性决定了要有特定的条件进行保存,比如要有水源、资源之间需要隔离等。但过去资源收集起来,却没有专门的搬运工具,就装进塑料袋挤在一块儿背回来。

“可以说每收集一份资源,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每次收集到新的种质资源,我们都是无比兴奋。”柯卫东说。

但40年来,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收集,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但凡有种藕的地方都留下了足迹,从最初只有几十份种质资源到收集和保存国内外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两千余份,莲藕的品种就多达七八百份,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拥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为特优区新品种培育,也为我国突破水生蔬菜千百年来依靠自然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局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百次试验

解决种苗技术难题

时光回转21年,一根5毫米长的藕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00年,武汉市农科院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支试管藕,实现莲藕细胞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

而这一突破是在几百次试验之后才到来的。

“水生蔬菜大多数为无性繁殖作物,加之生长的水生环境,使育种难度大,周期长。”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刘力君说,莲藕用种量大、种苗重、难以长途运输,这些技术性难题之前一直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阻力。

为了解决藕种生产难题,农科院水生蔬菜研究室在收集种质资源的同时,把组培快繁作为主攻方向。

从1994年开始,柯卫东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植物的组培快繁应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了,但是莲藕特别难做。”柯卫东一边回忆一边说,首先让它的茎尖,也就是生长点启动起来,把茎尖放在培养基里让它生长,中间需要反复修改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

然而,茎尖的生长,仅仅是试管藕研究成功的第一步,后续的试验步骤更加烦琐复杂。“茎尖生长以后,怎么让它快速繁殖,然后诱导它生根,再然后才能诱导出试管藕。”

经过数百次试验后,研究团队终于在6年后成功诱导出世界上第一支试管藕。

“试管藕的繁殖速度,是常规种藕的400倍以上。一个小小的莲藕茎尖,通过分化培养、继代增殖、生根、试管藕诱导等关键技术,理论上一年可得到4000个藕芽。”柯卫东说,每个常规种藕仅可分出10个左右的藕芽。

在成功培育出试管藕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在微型种藕繁殖技术上取得突破,使莲藕的生产用种量从每亩250公斤降至25公斤。“通过该技术繁育的莲藕微型种苗,具有无毒、节本、省工、高效等优点,对加快莲藕新品种推广速度、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莲藕产业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刘力君说。

同时,由武汉市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共同研制推出的莲藕机械化施肥机,可以把肥料均匀地撒到左右两侧30米远的地方,每分钟可为1亩地施肥,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推动了劳动密集型的莲藕种植业发展。

一系列新品种

富了藕农“调了众口”

“种了新品种后,我们莲藕亩产可达3500斤。”玉贤街道前进村杰龙莲藕专业合作社有千亩莲藕示范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周翠娣说,品种的改良和种植方法的改进促使亩产量比原来增加30%多,每亩收入也突破万元。

为合作社和藕农带来了很好收益的,正是水生蔬菜研究室科研人员多年来培育出的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以及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通过举办种植业高级研修班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

“我们最基本的初衷就是要培育出新品种,并能够在生产上应用,让农民增收致富。”柯卫东说,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莲藕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要求凉拌藕有清脆的口感,有的想要煨汤的品种,有的喜欢炒食的品种,还有的希望能有加工的品种。一年四季,甚至全年十二个月,人们都希望能够吃到新鲜的莲藕。

为了培育出更好的莲藕品种,研究人员不仅经常与农户交流,而且还进行了广泛的口味调研。

“培育水生蔬菜新品种实际上是很艰辛的一个过程,因为水生蔬菜生长于水生环境,不像旱生植物那样容易区分后代个体,而是需要单独隔离、播种观察,工作量堪称海量。”黄新芳说,一个新品种从资源的评价到亲本的选择,到杂交出好的品系以后,还要经过品种比较,一般要花五到八年时间。

在这五到八年时间里,研究团队需要进行几百个莲藕品种的培育、记录、分析、对比。

经过坚持不懈地试验,研究团队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鄂莲系列品种,比传统地方品种增产30%-50%,形成早、中、晚熟不同熟性及适应不同生态地区凉拌、炒食和煨汤等不同消费习惯的系列品种,让越来越多的特色优质菜品走上餐桌,也为蔡甸建成莲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相关阅读